無縫鋼管被稱為工業血管,是國家工業建設和國防建設的重要原材料,無論是制造飛機、船舶、火車、汽車、鍋爐、石油、汽車、水,還是開發礦物進行地質鑽探,到處都需要它,到處都不能沒有它。可以說,如果沒有無縫鋼管,石油、化工、鋼鐵、機械、軍事、航空航天等許多工業的發展将是不可能的。
毛主席說:沒有工業,就沒有鞏固的國防,就沒有人民的福利,就沒有國家的繁榮。因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共中央和政務院決定建設鞍鋼7号高爐、大型軋鋼廠和無縫鋼管廠。這三個項目是中國鋼鐵工業發展中的第一批重大項目,具有重大的政治和經濟意義。
1948年,鞍山解放,中共鞍山市委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盡快恢複鞍鋼生産。據老工人趙永橋介紹,他在鞍鋼招工時報名,看到高爐下的雜草長得一個人多高,運輸車下的積水沒到膝蓋。一位留用日本冶煉專家斷言:這裡隻能種高粱,至少需要20年才能恢複重建。趙永橋說:當時大家都憋着力氣,一定要盡快恢複生産。
工廠缺少備件和材料,工人們試圖找到垃圾堆。後來當選為新中國第一代勞動模範孟泰是撿垃圾專家,他知道日本統治工廠,工人抵抗,經常偷偷地把配件和設備扔進水坑和草地,帶領你去這些地方探索,幾個月,回收成千上萬的材料,撿成千上萬的備件。這些嬰兒已經形成了全國著名的孟泰倉庫。後來,在修複1号和3号高爐時,管道系統的所有部件都由孟泰倉庫提供,一分錢也沒有。鞍鋼制造部已故總工程師楊樹棠回憶說,在他從住所到辦公室的路上,他看到衣衫褴褛的工人們用肩膀、背、車、各種設備、設備從鐵東、鐵西、立山到工廠,從早到晚,無盡的溪流。
回顧無縫鋼管誕生的過程是每個人難忘的記憶。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中國無法生産無縫鋼管。當時,隻有上海有一點鋼管改造設備,但由于缺乏熱穿孔機械,圓鋼不能生産無縫鋼管,也不能從國外進口毛管,隻能将進口或使用的舊無縫鋼管改造成其他規格的無縫鋼管。由于西方敵對國家對新中國實施了經濟封鎖和禁運,從國外進口無縫鋼管的來源被中斷,當時國内無法生産,嚴重影響了經濟複蘇和國防工業。
1952年8月至1953年5月,中國派40人到前蘇聯第一烏拉爾新鋼管廠學習。在蘇聯專家的幫助下,工人們克服了技術困難。
後來,擔任副廠長的劉峰回憶起他的學習時間:我不僅學習了實際操作,還聽了蘇聯工程技術人員的技術課程。我們認真學習技術,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我們可以在主人的指導下工作,成為鞍鋼無縫鋼管廠的技術骨幹。回國後,劉峰首先擔任廠長助理,然後擔任副廠長負責生産技術。在工作中,劉峰發現穿孔機輥表面太光滑,事實上,輥入口表面較粗糙,以實現管坯的正常咬合。因此,他建議修複輥表面,為成功穿孔創造條件。
1953年10月27日,幾乎所有的工人都提前來到了工廠,既緊張又興奮。今天,中國冶金史将打開新的一頁。下午2:30,熱軋汽笛響起,紅色鋼坯從1200度的高溫加熱爐中吐出。當紅色鋼管頭剛剛出現在穿孔機中時,人們歡呼道:出來了!出來了!鋼管出來了!”所有在場的人們都為這新中國軋制無縫鋼管的曆史時刻,熱烈鼓掌,歡呼祝賀。他們決定要把第一根無縫鋼管獻給毛主席。
每個人都期待着緊張的心情。這時,他們立刻變得像戰士們赢得戰争時一樣驕傲和歡笑。鋼管帶着火花順利通過軋管機。這是一陣掌聲和歡呼聲,把第一根鋼管送到了最後一個過程。這時,一位蘇聯專家向在場的工人握手祝賀:新中國從今天起就有了自己的無縫鋼管! 一位在蘇聯學習無縫鋼管的年輕工人顧鳳福興奮地說:他想立即寫信給教他技術的蘇聯老師。另一位工人說:當他回家時,他還想告訴農民,他們和全國人民沒有白白支持鞍鋼的建設。
1952年10月27日,第一根管坯試軋成品無縫鋼管,這也是國際無縫鋼管行業的奇迹。從那時起,新中國就有了自己的工業血管。1953年12月26日,毛主席在60歲生日那天收到了一份特别的生日禮物。工人們從鞍鋼生産的第一根無縫鋼管上切下20厘米長的部分,并派專人送往北京。
主席祝賀鞍鋼全體員工:鞍鋼無縫鋼管廠、大型軋鋼廠、7号高爐提前完成建設項目,開始生産,是1953年中國重工業發展的重大事件。1954年,《人民日報》發表了金尚義和傅志桂創作的油畫《給毛主席第一根無縫鋼管》。油畫的主角是鉗工邵明祥。他在鋼管上刻了一行字:獻給親愛的毛主席。
鞍鋼無縫鋼管廠的生産結束了我國無縫鋼管生産的曆史。從工廠破土到第一根無縫鋼管的出現,隻用了一年零三個月。鍋爐管、地質管、油管、不鏽鋼管在投産後的第二年進行了試軋。在二輥斜軋穿孔機上成功磨損不鏽鋼管是我國無縫鋼管生産史上的一件大事,在我國未來不鏽鋼管生産中發揮了主導作用。
如有侵權,請聯系作者删除
上一篇:熱冷鍍三大管材品種近期行情走勢
下一篇:預計明日鍍鋅方管廠家市場偏弱運行